觀上海世博會 有感中國建筑智慧
世博會的每一次舉辦,都會給我們留下大量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面對著一百五十多年的世博發展歷史,我們不由得為她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而感到震撼。每一次世博都集聚了全世界最新的創意、最多彩的文化、最尖端的科技,最優秀的文化。僅從歷屆世博會的建筑這一側面,我們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世博會所創造的種種輝煌。世博會作為建筑學歷史上不容忽視的一頁,每一屆世博會都是建筑的“群英會”,世博會上展示的建筑理念、材料和技術,往往標志著一個時代的最高水平,也預示著下一個時代的方向。在上海世博園區,綠色、節能建筑隨處可見,展現著世界建筑的最新“風向標”,對于近現代建筑學的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她直接或間接的改變了世界建筑史。世界博覽會力求展示現階段世界科技文明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世界博覽會既是一個階段建筑技術發展的集中回顧和總結,每一屆世博會猶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個建筑技術發展的切片,讓我們了解既有的成果;同時,在世博會上出現的新興技術也為我們提供了未來建筑技術發展的新趨勢,預示了未來建筑發展的方向。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建筑則處處體現了建筑學智慧。
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絢麗開幕,千姿百態、奇思妙想的建筑群錯落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里,成為全球眼光的焦點。而上海最熱的新地標——浦東世博園內的“一軸四館”,作為上海世博的永久性建筑,是一個集商業、餐飲、娛樂、會展等服務于一體的大型商業、交通綜合體,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它們從設計到建造,不僅吸收了當今世界建筑業最先進的科技成果,而且具體體現了和諧發展的理念,其意義已超出了建筑本身。我國廣大建設者僅用了3年多時間就建成了總建筑面積約達78萬平方米的“一軸四館”:世博軸、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和文化中心。許多國家展館的建筑雖然是臨時性的,但其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卻代表著當今建筑界最新進展。如此美輪美奐的建筑造型除吸引眼球之外,在全球變暖、氣候惡化的今天,節能減排已經成為人類的共識,“低碳”成了最時尚的一種生活方式。而要把環保意識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就需要人類在城市設計中具備更長遠的目光和更智慧的方式,世博會正好提供了這樣一個經驗交流和共享的平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些讓生活更美好的技術,也帶來了上海世博會的新理念、新氣象、新發展、新視覺、新思維。可以說,低碳已經成為上海世博會的主旋律。
走進上海世博園區,各種“奇形怪狀”的建筑最先帶給參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從上海世博園浦東區主入口望去,一眼就能看見巍峨壯觀的中國館。層疊出挑的建筑外觀、莊嚴華美的中國紅,使得中國館在眾多場館中十分奪目。中國館極富中國建筑文化特色。“斗冠”造型以及外立面覆以“疊篆文字”的構思,將無數中國人對世博會的憧憬和夢想寄托在了獨特的建筑語言之中。
中國館建筑外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表達中國文化的精神與氣質,其設計理念可以概括為:“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中國館由國家館和地區館兩部分組成,其一高一低的空間位置與取向,分別體現了東方哲學對“天”、“地”關系的理解。國家館為“天”,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主體——“東方之冠”高聳其間,形成開揚屹立之勢;地區館為“地”,如同基座般延展于國家館之下,形成渾厚依托之態。為人們的活動提供了厚重堅實的平臺。它的四面或以臺階步道、或以園林小品與周圍環境巧妙銜接;建筑外觀上鐫刻著以二十四節氣為內容的古代疊篆文字,象征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西方建筑以單幢建筑的被動式節能為主,通過隔熱、降耗、強調零能耗。而中國館是開放式的,“東方之冠”斗拱斜角的角度正好是夏天太陽的斜角和冬天太陽斜角之間的角度。這樣一來,夏天整個屋頂會落下一片陰影,所有排隊等候的人都會處在陰影中間。而冬天的時候,所有陽光都能透進來。如果那時你的背上感受到一縷溫暖的陽光,你要想到這建筑必是由中國建造,因為這是中國建筑的特色,你要滿懷感激,感謝中國廣大建設者賦予你建筑上的靈感。觀中國館就是看古老智慧和高科技的結合,這是中國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經典思路之一。古代思想家莊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如今通過高科技的手段,復興了這一古代智慧。
隨著科技的進步,建筑早已從最原始的遮風擋雨、御寒避暑的地方,發展成為能夠完成人類夢想,實現更多可能性的空間,建筑的功能正在被無限延展。世博園里最大的建筑世博軸,有著6個被稱為自然光收集器的巨大鋼結構“陽光谷”,其中最大的上面直徑99米、下面直徑20米,其鋼結構由1700個單元構建而成。巨型索膜結構屋頂膜面長約843米、最寬處約97米,膜面展開面積達7.7萬平方米,巧妙組合成了世界第一的索膜結構建筑。也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主入口和主軸線,地下地上各兩層,為半敞開式建筑。世博軸是世博會一軸四館五大永久建筑之一,是世博園區最大的單體項目,位于浦東世博園區中心地帶,南北長1045m,東西寬地下99.5m-110.5m,地上80m。基地面積13.6萬m,總建筑面積25.2萬m,總造價近30億,為鳥巢及水立方的總和。此次上海世博,顯然體現出了科技創新這一理念。日本館在世界上首次采用“發電膜”技術,外墻表面應用了一種高透明的發電膜,在發電同時也能最大程度透光。同時,日本館還是一個會“呼吸”的建筑,在展館弧形表面上有三個凹進去的“鼻孔”和三個向外凸伸的“觸角”,被稱為“循環呼吸柱”,能夠吸收陽光、存儲雨水、吸取自然空氣。炎炎夏日,還會以噴霧降溫、制造清涼舒適的室內環境,這項技術也是全世界范圍內首次嘗試。
世博軸兩側的景觀綠坡、膜結構屋面以及“陽光谷”都可進行雨水收集,經簡單凈化后用于衛生間沖洗和景觀灌溉,既節約了水資源,又大大減少了建筑自身和園區排水泵站的建設投資與運營能耗。
看似方正的世博中心,其實布滿了“會呼吸的墻”。世博中心富有創意的片狀折線玻璃外墻,每片玻璃的縫隙,可以通過手動或電控令兩組窗扇上下開啟,形成有序的空氣對流。外側有機排列的玻璃折片,既可阻止強風又能保持立面的完整。世博中心同時也是“綠色建筑”的典范和上海世博會的亮點。世博中心在節能、環保方面堪稱近年來新建筑的典范。它嚴格按照國家各項節能規范,對能源和水的消耗、室內空氣質量、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等方面進行控制。世博中心臨近于黃浦江邊,該建筑將采用江水循環降溫技術,避免空調產生較大的耗電量。另外,地源熱泵、雨水收集等節能技術還將被采用。世博中心在設計中對環保設備及它的后期功能利用都要求很高,把節能降耗發揮得淋漓盡致。
精彩絢麗的世博會開幕式令人難忘,而舉辦盛典的“飛碟”——世博文化中心更是園區里最具未來感的建筑。與眾不同的是,這座國內獨一無二的文化場館,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隨時變形,靈活調整為4000座、8000座、1.2萬座以至1.8萬座的演出場。同時,舞臺也可根據演出內容調整大小、形態甚至在360度空間進行三維組合,帶來無限的舞臺設計空間和藝術創意空間。更神奇的是,這座自如變形的未來場館,還可以利用 先進的設備快速制冰,24小時內變身符合奧運標準的冰球賽場。
在上海世博會建筑中,特別注重節能減排、生態環保的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相比,綠色建筑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包涵了節能、節地、節水、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等內容,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完全相符。世博會工程是綠色建筑的典范。 “一軸四館”等世博永久性場館,都是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建設。結合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節能、環保、生態技術,使世博會工程充滿“智慧”。
如中國館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將收集到的雨水進行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等,冰蓄冷技術利用晚間電能制冰,白天釋放冷源,起到調節用電峰值的作用,大大降低了電能的使用,整個場館將比國家規范還節能近10%。
在世博會空間最大的建筑世博軸中,巨大的空調系統竟然全部不用電。而是利用黃浦江天然水源和地源提供全部空調能源,江水源熱泵和地源熱泵作為空調系統冷熱源可省去冷卻塔補充水,大幅度提高空調制冷效果;同時,江水和埋設在工程樁內的地埋管散熱器作為熱泵系統的高溫熱源或低溫熱源,可極大提高能源效率。 中國國家館將“水”元素貫穿始終,既是對東方智慧的一種凝煉,也是一次對全球水資源緊缺問題的呼應,更是展現了 人與人、人與環境、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
不僅如此,世博會建筑“儉”的理念還體現在對大量老建筑的巧妙利用,不輕易放棄、不推倒重來。世博園區230萬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中,老建筑再利用面積達38萬平方米。
世博會浦西園區內,原江南造船廠范圍內的舊廠房,采用“抽柱換梁”法,保留原有的建筑骨架并對網架桿件、連接節點及鋼柱等進行加固,將其成功改造為世博會博物館、綜藝大廳和文明館等。
經改造的“百年老廠”南市水廠,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高效澄清池和臭氧活性深度處理等凈水工藝新技術,將向世博園區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水源。
此外,在建筑表皮技術層面,充分考慮環境能源新技術應用的可能性。比如,所有的窗戶都是使用低耗能的雙層玻璃,國家館屋頂上還使用大量的太陽能板,有望使中國館實現照明用電全部自給。最后,在景觀設計層面,加入循環自潔要素。在國家館屋頂上設計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在地區館南側大臺階水景觀和南面的園林設計中,引入小規模人工濕地技術,利用人工濕地的自潔能力,在不需要大量用地的前提下,為城市局部環境提供生態化的景觀。同時,作為中國第一座零碳排放公共建筑,零碳館利用傳統太陽能、風能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并且取用黃浦江水,利用水源熱泵作為房屋的天然“空調”;還將用餐后留下的剩菜降解為生物質能,用于發電,對光伏建筑進行一體化推廣和應用,一體化廣泛傳播和示范,上海世博會將對相關行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上海世博會不僅圓了中國的百年世博夢,更將讓我們重拾中國建筑的夢想。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有些建筑同時也是凝固的智慧。建設者在中國5000年歷史中尋找最能體現中國精神的建筑語言;在外國人理解的中國文化符號中精心剪裁……然后,用現代的材料、流動的空間,把這些充滿中華智慧的“中國元素”雜糅重組、傳承轉化,讓一個個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躍然地面。通過上海世博會,中國建筑圍繞“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一重大主題,以長遠的眼光、審美的標準規劃城市的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融,實現對于完美建筑的理想追求,讓參觀者進一步感悟中國城市和諧、美好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