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日前正式出臺了《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是指導建筑業發展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近年來,重慶建筑業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的指導幫助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務實發展,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首先是強化政策指引,全力扶持建筑業發展。2008年,以重慶市政府名義出臺的《關于加快建筑業改革與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了轉型升級、扶優扶強、提質保量、全面改革的發展目標,并從財政支持、稅務減免、人才培養、科技進步等方面制定了鼓勵措施,為建筑業改革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時,積極組織《重慶市建筑業發展研究》課題研究,分析了形勢和現狀,提出了改革意見。
其次是大膽改革創新,切實提高發展質量。一是傾力打造重慶市市級工程建設集中交易平臺。在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下屬的重慶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基礎上整合資源,于2011年1月27日正式掛牌成立了重慶市工程建設招投標交易中心,該平臺的建立打破了行業壟斷、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的舊格局,使工程招投標交易活動的行業監管落到實處,并使平臺建設與行業監管和誠信評價緊密聯系,成為建筑市場和施工現場聯動監管的結合點。二是全面推進誠信綜合評價體系。重慶市于2012年7月1日以市政府名義頒布實施了建筑施工企業誠信評價制度,推動了監管方式的重大變革,建立了市場和現場聯動機制,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圍標串標、轉包掛靠、弄虛作假、質量安全責任不落實等“老大難”問題。通過兩年的實踐,該制度對規范市場秩序的積極作用正日益顯現,“誠信得益、失信受損”、“以誠信贏市場”的良好氛圍正在逐步形成。三是探索實施招投標差別化管理。對于非國有資金投資項目,明文規定其承發包過程不納入強制監督范疇,由發包人自主選擇發包的方式確定承包人,自主決定是否進入有形建筑市場開展承發包活動,監管部門只對承包人的資質資格進行確認。對于國有資金投資或國有資金占大部分的項目,要求必須依法進行招投標,且監管部門從招標方式確定、招標文件審查、資質資格審核、開標評標監管、評標專家考核等方面對招投標過程實施監督,保證招投標活動的公開、公平、公正。四是創先推行電子招投標。重慶于2013年3月在房屋市政工程領域率先推行電子招投標,實現招投標文件無紙化、編制自動化和評審客觀化,既節約資源、降低成本,又規范了招標文件編制、避免不合理的條件設置,并且規避了人為因素干擾,促進了建筑交易的公正透明。系統運行以來多次發現圍標串標線索,并依法嚴肅查處了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五是著力開展從業人員實名制管理。經過多年的精心準備,重慶市作為住房城鄉建設部確定的建筑勞務人員實名制管理工作試點省市,于2013年6月正式啟動了從業人員平安卡管理制度。該項制度將進一步提高建筑工地一線作業人員準入的門檻,有效增強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有利于建立完善建筑業從業人員信息數據庫,有效解決勞資糾紛、惡意討薪以及傷亡事故理賠等問題,促進從業人員從無序流動向有序流動的轉變。
最后是加強基礎建設,進一步提升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加大了質量安全監管機構建設力度,增加了安監人員編制,向區縣撥付了質量監督專項資金,強化了內部管理制度。嚴格分戶驗收制度,強化質量通病治理,通過質量巡查、抽查檢測、質量問題分析通報等措施,繼續加強以保障性安居工程為主的住宅工程和軌道交通、大型公共建筑等重點項目的質量監管。
《意見》出臺后,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將結合自身實際,深入貫徹落實,對重慶市原有的發展意見進行修改完善,進一步推動行政審批改革,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加強建筑產業化研究,深化誠信體系建設,切實規范市場現場秩序,促進重慶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
摘自 《中國建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