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我市獲得“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此后,我市始終堅持鞏固和提高“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成果,實現了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如今,我市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城市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居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城市形象、品位、文明程度和綜合競爭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全方位保護漓江流域生態環境
漓江是桂林山水之魂。它不但是全世界聞名的“旅游黃金水道”,更是市區唯一的飲用水源。漓江的水質好壞,直接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為從源頭上控制對漓江的污染,市環保部門嚴格按照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對選址放在漓江上游的高污染、高消耗項目嚴格控制,加快對漓江上游兩岸現有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隨著對工業污染源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企業的污染處理設施運轉正常,污水實現了穩定達標排放。
我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每年定期對漓江及支流的水質情況進行監測,在漓江干流設置了大埠頭、磨盤山、龍頭山等5個監測斷面,在支流小東江、桃花江、南溪河、相思江上設置了花橋、南門橋等7個監測斷面,共監測項目26項,進一步掌握了漓江水質狀況,并定期向社會公布。從近幾年的監測情況看,我市漓江水質繼續處于良好狀態。
我市還在漓江上游投資33億元修建斧子口、小溶江、川江三座總庫容4.67億立方米的水庫。工程建成后,三座水庫將在汛期攔蓄洪水、在枯水季節對漓江實施生態補水,解決長期以來漓江枯水期嚴重缺水問題,確保漓江生態環境用水和漓江旅游環境用水需要。
近幾年,我市積極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及石漠化生態治理,減少流域內水土流失,保持漓江兩岸優美的自然風光。據統計,最近10多年,我市在漓江流域共完成人工造林15.79萬公頃,封山育林12.23萬公頃,總投資達3.05億元,漓江兩岸綠化彩化效果不斷提升。
2012年1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對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
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提高
桂林堅持污染減排總量控制,以加強宏觀調控、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相結合,我市著力推進重點行業減排工程,強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的建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在自治區下達目標之內。目前,我市被列入自治區減排目標責任書、自治區減排計劃及本市減排計劃的31項重點工程,全部完成了減排任務。
根據環保部《關于深入推進重點企業清潔生產的通知》要求,我市還對企業全面進行清潔生產審計,并督促企業加快生產工藝的革新,全面推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技術。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強化
我市大力實施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強化城市環境綜合整治,使城市的環境質量保持較高水平,生態趨于良性循環。
據統計,我市“十一五”期間新增城鎮污水處理設施15項、改擴建3項,市區完成新建污水處理廠1家、擴建3家,所轄12縣建成14家生活污水處理廠。通過一大批基礎設施的完善,我市的污水處理能力達到44.8萬噸/日,其中市區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到25.5萬噸/日。市區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由2005年的75.61%提高到2010年的91.68%,縣區污水凈化廠實現了由無到全覆蓋。
為防止污泥對環境的二次污染,我市于2009年7月投資1300多萬元建設上窯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中心。該項目的建成,極大改善了市區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置難的現狀,為桂林市生態環境做出了重大貢獻。
此外,我市還下力氣對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進行了大力度的完善,建成了甲山大型垃圾轉運站、市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完成了平山堆肥廠垃圾滲濾液處理系統升級的改造。目前,我市面積最大的環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山口垃圾處理場正在加緊建設中,它將承擔五城區及臨桂縣城(含臨桂新區)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任務。
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力度
多年來,桂林面對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巨大挑戰,把“生態桂林”與建設“富裕桂林、文化桂林、平安桂林”并列提升為城市發展戰略,堅持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按照“大生態、大產業、大循環、高科技、快致富”的發展思路,我市緊緊圍繞沼氣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在水果產區、稻作區大力推廣“豬-沼-果”、“稻-燈-魚-菇”等模式,初步形成適宜漓江流域農業生產發展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作為農業部確定的全國首批“循環農業示范市”,全市已累計建設沼氣池57.38萬座,占適宜建池農戶的78.91%,位居全區第一,被評為全國沼氣入戶率最高的地級市,“種植-養植-沼氣”三位一體的“恭城模式”現已聞名全國。
截至2011年,我市興坪鎮等17個鄉鎮榮獲自治區“生態鄉鎮”稱號,50個鄉鎮的《環境規劃》通過專家論證,16個自治區級生態村通過自治區環保廳驗收,296個市級生態村通過市級驗收。這意味著,我市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走在了廣西前列。 |